.png)

脊椎壓迫性骨折 (Collapse spine)
脊椎壓迫性骨折 (Collapse spine)
椎體壓迫性骨折(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)是最常見的骨質疏鬆性骨折,在老年人口中尤其造成顯著的臨床及公共衛生負擔。這類骨折通常影響椎體的前柱,因受壓力機械性失能而形成楔形畸形。Collapse spine 的發生率會隨年齡明顯增加,且因骨密度較低,在女性中略為常見。

骨質疏鬆症與脊椎壓迫性骨折

椎體壓迫性骨折(VCFs)主要源於骨質疏鬆症,是最常見的脆性骨折,因骨礦密度降低所致。骨質疏鬆使椎體在正常生理負荷下(例如日常活動或輕微跌倒)容易結構失穩,特別是在年長者中更為顯著。流行病學資料顯示,年齡增長與骨折發生率增加有明顯關聯,反映出隨著年齡增長骨骼逐漸衰弱的趨勢。
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分類

AO Spine胸腰椎損傷分類系統 (The AO Spine 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) 將壓迫性骨折歸類為 A 型骨折,其中 A3 與 A4 亞型涉及椎體後方結構的破壞。
A1 : 楔形壓迫性骨折
(Wedge compression)
A3 : 不完全爆裂性骨折
(Incomplete burst)
A2 : 分裂型骨折
(Split fracture)
A4 : 完全爆裂性骨折
(Complete burst)
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
保守治療 (Conservative management)

胸腰薦脊椎支具(Thoracolumbosacral Orthosis, TLSO)
保守治療包括適當止痛、物理治療,以及在多數情況下使用支架輔助。胸腰薦脊椎支具常用於胸椎及上腰椎骨折;而下腰椎骨折則較適合使用腰薦椎支具(Lumbosacral Orthoses)。支架通常佩戴 4 至 12 週,於疼痛緩解且影像學顯示癒合後予以中止。影像癒合可透過以下方式確認:
1. 站立 X 光下無椎體不穩或畸形進展
2. 電腦斷層(CT)顯示骨折癒合
3. 核磁共振(MRI)中 STIR 序列的高信號消失
治療時需考量病人配合度及合併疾病,因長期制動與支架使用可能導致活動能力下降、肺部併發症與皮膚問題,尤其在肥胖或高齡患者中更需留意。
手術治療 (Surgical management)

1. 椎體成形術(Vertebroplasty):經皮注射骨水泥穩定骨折,但不顯著恢復椎體高度
2. 氣球椎體後凸成形術(Balloon Kyphoplasty):可部分恢復椎體高度,改善脊柱局部後凸畸形,且骨水泥外漏率低於椎體成形術。研究顯示,後凸成形術在改善功能與行動力方面優於保守治療。部分不穩定型壓迫性骨折可能需內固定手術,伴或不伴融合。
為什麼保守治療 / 手術治療也需要物理治療?
促進功能恢復:即使未手術,患者可能因疼痛或骨折導致活動受限,透過物理治療可漸進式恢復活動能力。
減少肌力流失:長期佩戴支架或制動可能導致肌肉萎縮,物理治療可維持肌肉力量與平衡。
改善疼痛與姿勢:運動治療與手法介入有助減輕疼痛、矯正不良姿勢或代償動作。
預防併發症:如肺部功能下降、血栓或壓瘡,尤其在高齡或行動能力受限患者。

脊椎壓迫性骨折與物理治療
References :
Alexandru, D., & So, W. (2012).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. The permanente journal, 16(4), 46.
McCARTHY, J. A. S. O. N., & Davis, A. (2016).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.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, 94(1), 44-50.
Old, J. L., & Calvert, M. (2004).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.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, 69(1), 111-11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