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(Total knee replacement)
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(Total knee replacement)

膝關節由兩個不同的關節構成—— 脛股關節 (Tibiofemoral joint) 與 髕股關節 (Patellofemoral joint)
這兩個關節協同工作,使膝關節的運動順暢,並支撐負重活動。
膝關節炎,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病,通常是由於長期磨損與關節軟骨逐漸流失所引起。 此病症在老年人族群中最為常見。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(Total knee replacement) 是針對這個情況之下的手術,將磨損的關節軟骨置換成人工材料,增加活動度。
什麼人士需要做以上手術?

-
慢性膝痛,影響日常活動
-
膝關節僵硬或活動受限
-
藥物、物理治療等保守方法無效
-
關節變形或結構損傷明顯
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與物理治療


🔹 術前物理治療(Prehabilitation)
-
評估膝部活動範圍、肌力與步態。
-
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以提升膝部與全身的功能。
-
教導呼吸技巧與術後需掌握的功能性動作(如床上轉身、站起、用助行器行走)
-
有研究支持術前參與物理治療可加快術後恢復速度並減少住院時間
🔹 術後急性期物理治療(術後第1–2週)
-
幫助病人起身、站立、使用步行輔具開始移動。
-
指導患者安全地上下床、行走與上樓梯。
-
減輕腫脹與疼痛(如冰敷、姿勢調整、輕度運動)。
-
建立術後護理信心與自我管理能力。
-
康復期物理治療(術後2週至3個月以上)
-
漸進式訓練以恢復膝部關節活動度與肌力。
-
著重於股四頭肌、臀肌等關鍵肌群的強化。
-
平衡訓練與姿勢控制以預防跌倒。
-
功能性動作訓練,如蹲下、行走、上下樓梯。
-
調整步態模式以恢復自然走路節奏與穩定性。
膝部人工關節結構

🔧 膝部人工關節的構造簡介
膝部人工關節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:股骨假體、脛骨假體與髕骨假體。
當膝關節的損傷集中於內側或外側關節面時,可選擇局部人工關節置換,結構包括股骨與脛骨假體。
若損傷僅局限於髕骨關節面,則可採用由股骨與髕骨假體組成的局部人工關節。
💎 材料構成與特性
-
股骨假體:通常由合成金屬製成,例如鈷鉻鉬合金,具高耐磨性。
-
脛骨假體:以聚乙烯(俗稱塑膠)為主,再加上一層金屬合金底座提升穩定性。
-
髕骨假體:底面多使用聚乙烯製作,確保活動順暢且減少摩擦。此種材料組合具有極佳的耐耗性,適合長期使用。
-
骨水泥:常用於固定人工關節,提高其穩定性與持久性。
手術後膝部護理
手術的效果理想與否,很大程度取決於在家中進行適當的護理。
🩹 1. 傷口護理
-
表層縫線一般於術後約兩星期拆除,深層縫線則會自行溶解。
-
傷口在未癒合前應避免接觸水分。
-
可使用紗布覆蓋,以防衣物或壓力襪摩擦造成發炎或感染。
🍽️ 2. 飲食建議
-
有些人術後數週可能出現食慾不振。
-
建議保持均衡飲食,特別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,有助促進傷口癒合與肌肉修復。
🏃♀️ 3. 運動護理
-
逐步增加步行距離,初期可在家中進行,之後過渡到戶外行走。
-
參與日常家居活動,如站立、步行與上下樓梯。
-
物理治療師將指導你在家或治療中心進行針對性膝部強化運動,幫助重建肌力與關節靈活度。
-
初期可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進行運動,隨著能力提升便可自行練習。
References :
Andriacchi, T. P., Stanwyck, T. S., & Galante, J. O. (1986). Knee biomechanics and total knee replacement.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, 1(3), 211-219.
Callahan, C. M., Drake, B. G., Heck, D. A., & Dittus, R. S. (1994). Patient outcomes following tricompartment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: a meta-analysis. Jama, 271(17), 1349-1357.
Harris, W. H., & Sledge, C. B. (1990). Total hip and total knee replacement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23(11), 725-73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