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png)

柏金遜症 (Parkinson's disease)
柏金遜症 (Parkinson's disease)


柏金遜症 (Parkinson's disease) 是一種慢性、漸進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,主要影響大腦中負責運動控制的神經元,特別是多巴胺的產生與傳導。這種病症最常見於中老年人,表現出如手震、動作遲緩、肌肉僵硬與步態不穩等症狀,並可能伴隨自律神經、心理及認知功能的改變。雖然目前尚無根治方法,但透過藥物管理、物理治療等多方面介入,可有效延緩症狀進展並改善生活品質。
🩺 柏金遜症常見症狀

柏金遜症是一種具多面向表現的神經退化性疾病。
其症狀可分為四大核心運動表徵:
-
靜止性震顫(尤其單側起病)
-
動作遲緩(bradykinesia)
-
肌肉僵硬(rigidity)
-
步態異常(gait disturbance)
其中,動作遲緩和僵硬是診斷上不可或缺的要素,而震顫與步態異常雖顯著,但並非必要條件。
此外,柏金遜症也伴隨多種非運動症狀 :
-
消化功能改變(如便秘、吞嚥困難)
-
自律神經失調(如姿勢性低血壓、泌尿障礙、性功能障礙)
-
感官異常(如嗅覺喪失)
-
睡眠障礙(特別是 REM 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)
-
情緒與認知問題(如憂鬱、焦慮、失智)
🧠 帕金遜症的病理機制
柏金遜症的成因與神經退化的關聯,核心病理機制可歸結如下:
-
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的流失是柏金遜症最主要的病理特徵,導致基底核功能障礙,影響動作的啟動與控制。
-
基底核與紋狀體的訊號傳導混亂,造成動作遲緩、震顫與僵硬等臨床症狀。
-
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可能傷害丘腦核與其他中樞結構,加劇神經元退化。
整體而言,PD 是一種涉及多重因素(包括神經、分子、基因與環境)交織影響的大腦退化疾病。深入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開發更具針對性的預防與治療策略。
🧠 帕金遜症的物理治療


物理治療在帕金森症的管理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,不僅針對動作功能退化進行干預,還能幫助患者維持獨立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🦵 改善運動功能
-
訓練步態與平衡以減少跌倒風險
-
增加肌力與關節活動度,有助於維持步行及日常活動能力
-
導入節奏性訓練改善步伐與動作啟動能力
🧘 減輕僵硬與動作遲緩
-
進行伸展與協調運動,舒緩肌肉僵硬
-
提升姿勢控制與身體反應能力,改善動作流暢度
🚶 預防與應對
-
步態障礙教導「轉身分段法」與「凍結步伐」應對技巧
-
利用視覺或聽覺提示協助行走與方向轉換
📚 自我照護與居家安全教育
-
教導正確移位、上下床與穿脫衣物方式
-
評估家居環境並提供改進建議,提升安全性與自理能力
🧠 促進認知與神經功能結合
-
認知挑戰與動作訓練(dual-task training),減緩認知退化速度
-
提高注意力與反應時間,有助於改善日常應變能力
References :
Bloem, B. R., Okun, M. S., & Klein, C. (2021). Parkinson's disease. The Lancet, 397(10291), 2284-2303.
Tomlinson, C. L., Patel, S., Meek, C., Herd, C. P., Clarke, C. E., Stowe, R., ... & Ives, N. (2012). Physiotherapy intervention in Parkinson’s disease: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Bmj, 34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