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膝關節炎 (Knee osteoarthritis)
膝關節炎 (Knee osteoarthritis)

膝關節由兩個不同的關節構成—— 脛股關節 (Tibiofemoral joint) 與 髕股關節 (Patellofemoral joint)
這兩個關節協同工作,使膝關節的運動順暢,並支撐負重活動。
膝關節炎,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病,通常是由於長期磨損與關節軟骨逐漸流失所引起。 此病症在老年人族群中最為常見。
🩺 膝關節炎常見臨床症狀

🩺 膝關節炎常見臨床症狀
1. 間歇性或持續性膝痛:通常為漸進性發作,並因活動而加重。
2. 晨間僵硬感:膝關節於清晨僵硬持續少於 30 分鐘,伴隨腫脹。
3. 長時間坐著或休息後的疼痛:休息後重新活動時疼痛加劇。
4. 關節活動時出現喀喀聲(摩擦音):又稱為「捻髮音」或關節碎裂音。
5. 膝關節卡住或不穩(突然軟弱無力):出現「打軟腿」或膝蓋突發滑脫感。
6. 行走、爬樓梯或從事家務困難:因膝功能受限而影響日常活動能力。
膝關節炎的成因

膝關節骨關節炎依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:
🔹 原發性膝關節骨關節炎(Primary Knee OA)
-
為關節軟骨退化所致,無明確病因。
-
通常與年齡老化、長期磨損及關節使用有關
🔹 繼發性膝關節骨關節炎(Secondary Knee OA)
-
關節軟骨退化有明確病因。
-
可能病因包括:
肥胖、關節過度活動或不穩定
關節錯位(如外翻/內翻)
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缺陷
家族病史
軟骨鈣化症(Chondrocalcinosis)
感染性關節炎
自體免疫疾病
血液相關病因
骨骼形態異常
脊柱側彎(Scoliosis)
缺血性骨壞死(Avascular necrosis)
膝關節炎的病理過程

1. 正常情況下,關節軟骨維持著穩定的化學反應平衡,使其結構和功能得以保持。
2. 當 OA 開始發展時,這種平衡受到破壞,導致軟骨中膠原蛋白排列紊亂,並伴隨彈性喪失。
3. 軟骨開始出現裂紋與裂縫(Fissuring & Cracking),導致關節面逐漸受到侵蝕。
4. 一旦軟骨受損,無法再生修復。
5. 軟骨會持續磨損,最終使骨性表面暴露並受到影響。
6. 骨骼為了代償,會擴張並產生骨刺(Osteophytes)。
膝關節炎與物理治療
膝關節關節炎的保守性主要治療方式為物理治療(Physiotherapy)
治療介入(例如運動治療、物理治療等)可帶來以下正面影響:
✅ 減少膝痛與炎症
改善患者舒適度,減少發炎反應。
🔄 恢復膝關節活動範圍至正常
有助於提升日常生活功能與靈活度。
💪 強化下肢動能鏈(Lower Kinetic Chain)
包括大腿、膝蓋、小腿與足部的肌群與關節穩定性。
❤️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
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血管健康,有助全身代謝。
🧠 提升本體感覺、敏捷性與平衡能力
預防跌倒,提高空間定位與反應速度。
🏋️ 促進整體身體功能
包括行走、爬梯、做家務與運動等基本活動能力。
🔹 第一線治療:適用於所有有症狀性膝 OA 患者,包括患者護理教育與物理治療
🔹 結合監督下的運動與居家運動計畫的方式效果最佳
References :
Favero, M., Ramonda, R., Goldring, M. B., Goldring, S. R., & Punzi, L. (2015). Early knee osteoarthritis. RMD open, 1(Suppl 1).
Heidari, B. (2011). Knee osteoarthritis prevalence, risk factors, pathogenesis and features: Part I. Caspi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, 2(2), 205.
Lespasio, M. J., Piuzzi, N. S., Husni, M. E., Muschler, G. F., Guarino, A. J., & Mont, M. A. (2017). Knee osteoarthritis: a primer. The Permanente Journal, 21, 16-183.
.png)